反宗教改革(拉丁語:Contrareformatio),又稱天主教改革或公教改革(Reformatio Catholica),是天主教會為回應宗教改革的衝擊而實行的革新運動。這場運動從1545年開始,直至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,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的重要時期。
反宗教改革的緣起可以追溯到1517年,當時馬丁·路德在威登堡發表《九十五條論綱》,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。面對新教勢力的挑戰,天主教會內部也開始反思和改革。在義大利,當時已有心改革的人士在羅馬成立了「聖愛會」(Oratory of Divine Love),這是一個由六十個天主教會領袖組成的團體,致力於崇拜和彼此扶持。聖愛會的成立標誌著天主教內部改革運動的開始。
天主教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:生命的改革和教義的澄清。與新教徒不同,天主教的改革動機是改革教會生活和實踐,而非教義本身。這段期間最具影響力的修會是耶穌會,該會由依納爵·羅耀拉於1534年創立,致力於教育、傳教和教會內部的革新。
天主教會在反宗教改革期間,召開了多次重要會議,其中最著名的是1545年至1563年間召開的特倫特會議。這次會議對天主教教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澄清,並對教會內部的腐敗和濫權問題提出了改革措施。會議的成果包括了對聖禮的重新解釋、強化教皇的權威以及設立神學院以提高神職人員的素質。
此外,天主教會還通過支持學術研究和出版來鞏固其信仰。例如,在西班牙,方濟會會士西麥內斯樞機領導的教會改革,包括資助《康普魯頓合參本聖經》的出版,這部聖經分別以希伯來文、希臘文和拉丁文出版,於1522年面世,成為天主教學術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。
總結來說,反宗教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革新運動,它不僅回應了新教的挑戰,也使天主教會在內部進行了自我反省和重整。這段時期的努力和變革,不僅鞏固了天主教的信仰體系,也對後世的教會和信仰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