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盟國,又稱中央國或中央同盟,是由德意志帝國、奧匈帝國、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及保加利亞王國這四個國家組成的軍事同盟,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協約國對敵。這個同盟形成於1914年,經歷了德奧同盟、鄂圖曼–德國同盟以及保德條約的過程,最終於1918年11月11日解體。
同盟國成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開端,由於成員國地理位置的相對集中,形成了一個在俄羅斯帝國以西,法國和英國以東的大陣營。最初的成員包括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,後來鄂圖曼帝國於1914年加入,而保加利亞王國於1915年加入。這個同盟的形成,一方面受到對抗協約國的需求,另一方面反映了成員國在歷史、地緣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利益共鳴。
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與協約國展開了長時間的激烈戰鬥。然而,隨著戰爭的進行,同盟國逐漸面臨著軍事、經濟和內部問題的嚴重困境。成員國間的協同作戰和資源分配不足,加上戰局的逆轉,使得同盟國在戰爭的後期陷入了困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同盟國這個名稱在英文中並不反映其實際含義,因為Central Powers完全沒有「同盟」的意味,只有「中央」的含義。然而,這個用語在中文語境中普遍被翻譯為「同盟國」,或許是受到日語「中央同盟国」這個和製漢語的影響,或者是受到德奧意在1882年建立的「三國同盟」的命名方式所啟發。
最終,同盟國在1918年11月11日宣告戰敗,簽署了停戰協定,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。同盟國的解體標誌著戰爭的結束,但也留下了一段歷史中的深刻印記,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