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次反法同盟(法語:Guerre de la troisième coalition)是指1805年至1806年間由神聖羅馬帝國、英國、俄羅斯、那不勒斯和瑞典組成的聯盟,旨在對抗拿破崙·波拿巴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。這次聯盟的成立標誌著拿破崙戰爭中的一次重要衝突,最終以同盟的失敗告終。
1805年,拿破崙加冕為法蘭西皇帝,並進一步加冕為義大利國王,這一舉動引發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的強烈不滿。面對拿破崙的擴張,神聖羅馬帝國最終決定加入反法同盟,並與英國、俄羅斯等國聯手對抗拿破崙的軍隊。
同年8月25日,法國與巴伐利亞結成軍事同盟,符騰堡和巴登相繼加入,這些國家向拿破崙提供士兵和支持,為其部隊開闢了直達烏爾姆的通道。奧地利帝國在俄軍的支援下入侵法國盟國巴伐利亞,拿破崙迅速率軍應戰,並在烏爾姆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,迫使奧地利將軍馬克投降。接著,拿破崙的軍隊迅速推進,並於11月13日佔領維也納。
12月2日,法國、俄羅斯和神聖羅馬帝國三國在奧斯特里茨展開「三皇會戰」,這場戰役被認為是拿破崙最輝煌的勝利之一。拿破崙成功擊敗了聯軍,徹底擊潰了奧地利和俄羅斯的聯合力量,迫使敵軍撤出義大利和波西米亞。
戰後,法蘭茲二世被迫與拿破崙達成停火協議,並於12月26日簽訂《普雷斯堡和約》。根據和約,奧地利失去了在南德意志、蒂羅爾和義大利(威尼托)的控制權,並承認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王國地位,還有義大利王國的存在。此外,奧地利還需支付巨額賠款,並退出反法同盟。
最終,1806年8月6日,法蘭茲二世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,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的稱號,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。拿破崙隨即在南德意志、中德和西德的諸侯國組成了萊茵邦聯,將其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,鞏固了法蘭西帝國的霸權地位。
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失敗不僅鞏固了拿破崙的統治,還標誌著歐洲政治格局的重大轉變,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,而法蘭西帝國則在歐洲大陸上取得了更大的影響力。